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党政坚强领导下,医院作为成都市市属一家大学附属医院和成都市北部区域的医疗中心,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学科为龙头、医疗为核心、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动力、人文为精髓、服务为特色、创新为驱动,为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附属医院而努力奋斗!
医院成立于1901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遵义医科大学和成都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2023年,承担大运会大运村医疗中心的筹建和运行工作。
医院实行“一院两区”建设和管理,即院本部、铁二院分院和十陵院区。医院原占地面积54亩(因支持市政工程,无偿划拨6亩土地用于地铁建设),现有面积48亩,编制床位1120张、开放床位1429张,设置职能科室24个,业务科室49个,共有在岗职工1877人,高级职称284人,硕博学历人员360人,高校教师329人,临床医学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在校学生832人。
医院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临床技能名师,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等各类学术技术带头人及专家人才20余人。医院坚持内培外引,实施青苗/培优/攀登人才计划,设立培养专项经费,培养医院发展尖子生、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及领军人才,加快人才内部培养。
医院紧跟现代医学学科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学科转变与升级。在外科微创化、内科外科化、检验分子化、诊疗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以骨科医用机器人为代表的外科微创化,以肿瘤及心脏介入为代表的内科外科化,以临床遗传学重点实验室精准医疗为代表的检验分子化,以眩晕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多学科联合诊治为代表的诊疗一体化,以名老中医传承为代表的中医特色化诊疗模式。
医院为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康复领域)核心单位,拥有国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西南地区的创伤骨科研究所——成都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成都市骨科质控中心、胸外科质控中心、成都大学医用机器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医院共获批省市重点学/专科32个。
在70余年的医学教育建设中,始终遵循高等医学教育规律,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小规模、精培养”和“三全育人”的理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将“学生发展”和“自主学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4年,成立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2020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认证,2021年成立张澜学院裘法祖班(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医学拔尖特色人才。2023年医学检验专业获批。2024年,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获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校生近70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考研录取率达40%以上。学院确立医学教育国际化理念,致力于搭建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近年来,先后与美国、新西兰、加拿大、荷兰、泰国等国家多所大学合作。
为满足医院高质量发展需求,促进医院科室建设,结合我院实际,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检验科、中药剂科等学科带头人,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聘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身心健康,无违法违规违纪等不良记录;
(二)年龄45周岁及以下,特别优秀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
(四)具有5年及以上三甲医院或高校附属医院工作经历(具有1年及以上相关管理经历者优先考虑);
(五)有较强组织管理、科研教学能力,能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能胜任高校附属医院相关教学工作。
二、薪资待遇:
(一)符合入编条件的,提供事业单位编制;
(二)符合医院高层次人才类别的按照对应层次享受相关人才待遇(详见医院官网);
(三)协助申请成都大学高校教师及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提供相关专业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及研究、指导学生发展等平台支持;
(四)创造必要研究条件、组建研究团队,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提供学科发展支持。
三、报名方式:
采取网上投递电子简历方式,简历接收邮箱:1318130637@qq.com,简历以附件形式发送,简历及电子邮件主题请遵照以下格式命名:应聘岗位+姓名。此外附件还应包括公民身份证、学历毕业证、学位证、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论文、课题、科研获奖、专业等证明材料电子版。
联系方式:徐老师、朱老师,028-60868168
报名时间: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3月31日。